
1986年3月26日,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在北京与世长辞,走完了72年的人生历程。提起这位传奇人物,人们总会想起上世纪60年代那首响彻大江南北的《学大寨,赶大寨》。这首歌中激昂的旋律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:学习大寨呀赶大寨,大寨红旗迎风摆,她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啊,自力更生改变那穷和白!
位于山西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的大寨村,原本只是个土地贫瘠的小山村。正是在这里,陈永贵带领村民创造了农业奇迹。1964年2月10日,《人民日报》以整版篇幅刊发《大寨之路》专题报道,并配发社论《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》。报道详细描述了大寨人如何用双手改造自然的壮举:在七沟八梁的贫瘠山坡上,通过十余年不懈奋斗,硬是将不毛之地变成了高产良田。
展开剩余70%鲜为人知的是,这位大寨带头人其实并非土生土长的大寨人。1915年,陈永贵出生在昔阳县石山村一个贫苦家庭,6岁便失去双亲成为孤儿。幸得大寨村稳周老人收养,才得以活命。在那个讲究宗族观念的年代,陈永贵以放弃继承养母遗产的举动,赢得了村民的信任。据老村民贾承玉回忆:老陈是外来户,当初是来当长工的,后来就在大寨扎下了根。
1945年抗战胜利后,陈永贵分到了土地。怀着感恩之心,他积极投身村务,加入了时任村支书贾进才领导的互助组。贾进才妻子宋立英回忆说:老陈干活特别卖力,很有想法,老贾就看中了他这个苗子。1948年,陈永贵光荣入党,四年后在贾进才主动让贤下,接任村支书一职。
在陈永贵带领下,大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:粮食亩产从1952年的118公斤猛增至1962年的387公斤。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,大寨人提出三不要三不少的豪迈口号——不要救济粮、不要救济款、不要救济物资,同时保证完成国家征购任务、社员口粮、集体储备三不少。这种精神被概括为: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、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、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。1975年,陈永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,主管全国农业。
遵照遗嘱,陈永贵的骨灰于1986年4月回归大寨。当灵车深夜抵达时,全村老少自发跪迎,哭声一片。如今,他的墓地坐落在大寨虎头山,仿中山陵设计。228级台阶暗含深意:两组38级象征其38年党龄,两组72级代表享年72岁,8级台阶寓意8年京官生涯。值得一提的是,文学家郭沫若的骨灰也安息于此。
时光荏苒,陈永贵和大寨精神已成为艰苦奋斗的代名词。每当人们登上虎头山,仰望那迎风招展的红旗,仿佛仍能听见那首激昂的旋律在山谷间回荡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