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让我们来聊聊历史舞台上大国兴衰的规律。美国之所以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,关键在于它那套民主自由的价值观更具吸引力。这套理念像磁铁一样,把全球顶尖人才都吸引到美国,共同打造这个超级大国。您可能觉得价值观和经济实力没啥直接联系,但正是这些看不见的思想根基,支撑起了美元霸权和美国的综合国力。未来若想超越美国,新崛起的大国必须在文明先进性上更胜一筹才行。
翻开历史长书,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能长期主导地区或全球的强国,往往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文明代表。古罗马、盛唐时期的中国,再到近代的英美,莫不如此。相反,那些崇尚武力征服的强权,比如秦朝、纳粹德国、军国主义日本和苏联,虽然一时风光,却都像流星般转瞬即逝。这些强权过分依赖铁腕统治,最终都难逃败亡的命运。
展开剩余47%说到大英帝国,《战锤40K》这部作品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。您想想,一个弹丸岛国要管理遍布全球的殖民地,光是各地此起彼伏的暴动就够让人头疼。很多时候,伦敦方面只能派个特派员去处理危机。可就算这位特派员有三头六臂,面对复杂的局势也常常束手无策,最后只能干坐着等冲突自己平息。
维持这个日不落帝国简直是个无底洞。为了维护和平而发动的殖民战争,往往造成比预期多几十倍的伤亡。更讽刺的是,英国海军虽然天下无敌,但摊子铺得太大,兵力分散到各个殖民地后,在每个战场都显得捉襟见肘。
那些灰头土脸回国的特派员,在贵族沙龙里讲述海外见闻。听得多了,英国上流社会渐渐形成一种宿命论:这些殖民地大概本就不该属于大英,所以无论怎么努力都事与愿违。一战后,王室、帝国、海军都濒临破产,本土民众怨声载道。越来越多人觉得,这个帝国还不如解散算了。
等到二战爆发时,英国已经力不从心,所谓的战略收缩实属无奈之举——既要防止经济崩溃,又要保住本土。至于未来世界由德国、苏联还是美国主导,英国政要们根本无暇考虑。后来看到美国成功遏制苏联,英国贵族们其实暗自庆幸。读过《1984》的人都能体会到,当时英国精英阶层最怕的,就是苏联的赤旗插遍全球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